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平台 > 苏轼研究院 > 正文
苏轼研究院
讲座回顾丨苏轼在徐州——“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
发布时间:2024-06-30 作者:

6月26日下午,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闫续瑞教授在188金宝搏app官网下载安卓镜湖大讲堂开讲“诵读经典,走进苏东坡”系列讲座第二讲:苏轼在徐州——“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本次讲座由校团委贺瀚主持。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陈新生会长等嘉宾出席。

B6FB

闫续瑞教授进行讲座

闫教授首先带领我们纵览了苏轼一生知八州的经历,分别是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这是苏轼写给要离开徐州的同僚的一首诗,是苏轼到徐州作的第一首诗。苏轼在徐州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真正做到了遗爱满徐州。本次讲座重点讲苏轼在徐州的政绩、代表诗词文,还有苏轼在徐州对我们当下的价值意义。

13890

贺瀚老师主持讲座

闫教授讲座的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苏轼与徐州的结缘。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41岁的苏轼两年密州(今山东诸城)任满,诏命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山西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十二月,孔宗翰来代,苏轼罢密州,赴开封复命。熙宁九年(1077年)一月,苏轼带领一家老小在济南逗留一个多月,二月上旬继续赶路。行至山东鄄城(今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一带,与专程从汴京赶来迎接他们的苏辙相遇。“早春的寒风中,兄弟俩并肩揽辔,同往河中。不料中途接到诏令,改知徐州。于是,苏辙陪同哥哥奔赴徐州,并在徐州盘桓一百多天。”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自密州到徐州任知州,至元丰元年(1079年)三月离职到湖州做知州,在徐州任上差一个月即两年。“苏轼知徐州正值40周岁,他率民抗洪,兴建黄楼,寻找煤炭,劝农耕桑,展示了一州之长卓越的政治才能。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还有弥足珍贵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气功、烹饪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全方位重大贡献,为徐州这座古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苏轼在徐州的政治功绩首先是带领徐州军民抗洪,生死与共。闫教授结合苏轼的《河复并叙》,带领我们看到了当初徐州洪水淹城的危急情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在苏辙的《黄楼赋》中,一个深谋远虑、未雨绸缪,关心民生、心系百姓,高效果断、智慧决策的卓越领导者形象跃然纸上。

抗洪胜利,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苏轼内心的喜悦更是难以言喻。正如苏轼在《答吕梁仲屯田》一诗中写道:“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旋呼歌舞杂诙笑,不惜饮釂空瓶盆。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

稍事修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策划着加固防水工程。八月中旬,徐州防洪大堤竣工,与此同时,一座十丈高的楼台——黄楼正式落成。黄楼的建成将这次抗洪的伟大胜利凝聚成了一个永恒的文化景观。苏轼对这座黄楼情有独钟,在他徐州诗文的300多篇作品中有17篇直接或间接写到这座黄楼。

苏轼在徐州的第二大功绩是白土镇寻访石炭。《石炭并引》中苏轼写道:“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此诗讲述了石炭的发现、开采及应用。2022年12月8日,中央电视台《定风波》摄制组观看188金宝搏app官网下载安卓太阳石剧社排演情景剧《石炭歌者苏徐州》并进行拍摄,给予高度评价。该剧本是矿大苏轼研究院根据苏轼的石炭诗和他在徐州勤政爱民的政绩组织编写的,生动演绎了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面对薪炭短缺的问题大雪风寒天苦寻石炭、发现石炭的故事。

闫教授讲座的第二部分带我们走进了苏轼的徐州诗文世界。苏轼的精神世界和文学成就,是由他的全部作品共同支撑和体现的。他先后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000多篇文章。管仁福教授主编《苏轼徐州诗文辑注》,共辑出苏轼徐州时期诗文作品330篇,其中诗193首,词21篇,文116篇(含3篇残篇)。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如《九日黄楼作》《石炭并引》《登云龙山》《百步洪》《永遇乐·明月如霜》《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放鹤亭记》《徐州上皇帝书》等。

第三部分是对苏轼在徐州的整体评价。首先是文学价值方面。苏轼徐州诗词文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展示的徐州时期的苏轼精神风貌与人生主题,与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苏轼有很大的区别,艺术特征也自有“黄楼面目”,即使放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经典之作。其次是文化景观方面。苏轼任徐州知州接近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诗词文,其中描写了许多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如今成为徐州宝贵的文化资源,主要有:黄楼、燕子楼、云龙山、黄茅冈、十里杏花、逍遥堂、快哉亭等。最后,苏轼也带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迪。闫教授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爱、体验和创造。苏轼谈到的“遗爱”,其实是一种大爱,他在洪水来临时对徐州百姓的爱,他在寻访石炭时对民众的关爱,这种大爱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去践行的。在徐州,苏轼有特别丰富、特别刺激的人生体验,同时他也创造了特别多的作品,留下了许多经典。创造是最根本的财富,苏轼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大文豪,林语堂先生称苏轼“旷古奇才”“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苏轼徐州文化遗产创造于徐州,是苏轼文化中光辉闪耀的一篇。苏轼文化为徐州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已积淀成为徐州厚重而珍贵的城市文化基因。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您认为支撑苏轼在困境中保持良好心态的除了他的天性使然还有别的因素吗?

闫教授: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我认为苏轼良好的心态不仅是缘于成长的历练,还有他的思想,他是儒道佛三家都学习,纵横驰骋于三家之间,自由转换。这种思想的多元性使得他能够在不同的境遇下,采用不同的思想武器来应对挑战。当他有机会的时候,他能够秉持儒家精神,积极入世,为国家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他遭受打击、政治环境黑暗时,他又能够运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专注于文学创作和自我修养。

第二是家庭因素的影响。我是研究家教家风的,苏轼的爷爷苏序就是一个性格豁达、看得开的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虽然年轻时不喜欢读书,游手好闲,但苏序对他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信任。苏序还做了很多善事,比如他囤积粮食,在灾荒的时候拿出来救济灾民,这些行为都对苏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还有苏轼个人的悟性和智慧。苏轼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够在人生的不断历练中超越困境,实现自我超越。他初来徐州时也曾郁郁不乐,对朝廷的冷漠感到不满;在乌台诗案中,他也曾感到恐惧和绝望,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悟性和智慧,逐渐走出了这些困境,并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新的出路。他的这种“修行在路上”的人生态度,使得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实现自我救赎。可以说没有乌台诗案就没有我们看到的苏东坡。

苏轼研究院院长管仁福教授对本次讲座做点评。他说,林语堂把苏轼在徐州时期称为苏轼的“黄楼时期”,可见苏轼在徐州时期是他政治上真正成熟,文学上开始大放异彩的一个时期。闫教授依据她对苏轼的全面了解和潜心研究,特别是通过细读文本,带领我们走近了苏东坡。管教授指出,我们的同学了解苏东坡不能仅仅阅读一些评传,依托别人的介绍,而是应该更多地阅读苏轼的作品,通过阅读作品走近苏轼的心灵世界。今天闫教授讲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她基于苏轼在徐州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让我们了解他的政绩、文学成就、心路历程,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感受。

12A0A

管仁福院长点评讲座

闫教授讲苏轼在徐州,特别强调了苏轼的第一大功绩就是带领徐州军民抗洪,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苏轼是一个文人,他来徐州当市长,抗洪是一场生死考验,面临洪水滔滔将要淹没徐州城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逃避,甚至他的家人也全在徐州,苏轼把全家的身家性命都押在徐州,这是非常感人的。苏轼在抗洪时有一句“金句”,他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这掷地有声、慷慨激昂的誓言,鼓舞了当时徐州军民的斗志,最后抗洪取得了胜利。苏辙的《黄楼赋》中描写这次洪水“老弱蔽川而下”,这是非常惊心动魄的一次抗洪,可以说苏轼是押上了身家性命来抗洪。在苏轼心中,徐州城的安危是他最高的追求。

苏轼在领导军民抗洪之后又建了一座黄楼,“以民为本,遗爱于民”的黄楼精神是黄楼的生命所在。“遗爱”,也就是留下你的仁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现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与之有一个内在的历史的逻辑沿承。苏轼在徐州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在徐州发现了石炭。苏轼写《石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石炭写到诗里,苏轼对徐州、淮北人民的贡献源远流长,温暖着徐州,温暖着江淮大地,是一个了不起的功绩。另外,苏轼在徐州所作的五首《浣溪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农村题材写进词里,在苏轼这里,词可以横揽江山,农村、历史都可以被写进词里,这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开拓了词的疆域。

总之,闫教授的讲座比较全面地给大家介绍了苏轼在徐州的功绩、文学成就以及他的心路历程。同学们特别要学习闫教授细读文本。这个讲座告诉大家要了解苏轼,走近苏轼的内心,不能仅仅满足于阅读几本苏东坡传,更要认认真真阅读他的作品。

244E7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在徐州的政治功绩、文学成就以及他的心路历程,现场反响热烈。此次活动由188金宝搏app官网下载安卓党委宣传部、共青团188金宝搏app官网下载安卓委员会、188金宝搏app官网下载安卓镜湖讲座中心主办,188金宝搏app官网下载安卓金宝搏体育app官网、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188金宝搏app官网下载安卓苏轼研究院协办。

图文来源:王诗缘 刘玉清

审核:管仁福 李贞